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

我在生活工場的日子-細說從頭

1995之前,工作對我而言始終都是飄忽不定的,因此常被家人說〝一年換24個老闆〞。雖然不服氣但也並不引以為忤,心中總自忖:還年輕啊,工作慢慢找就是了。

那時總覺得要做就要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,這樣才會快樂;而我最想要的工作是書店或唱片行(至今依舊是)。幸運的是,當時我的確在自己想望的工作環境中--*堂書局。但個性再加上年輕氣盛的關係老看不慣一些公司的做法,還蠻常頂撞主管的。

簡單說就是很白目。

當時的金*堂書局位在台南市民生路二段靠近西門路的位置,採複合式經營。也就是說,不是單純的書局。1樓是雜誌區結合了音樂與服飾印象中好像都是以牛仔服飾類為主;2樓是圖書,文具則在3樓。對面則有一家很貴但又忍不住經常光顧的〝31冰淇淋〞。

‘94年,生活工場在台南開啟了十幾年的在地經營。

進入生活工場的始末,一定得提到2個人:雪敏與阿萬。

我是怎麼認識我的這2位算是踏入服務業的啟蒙老師?

雪敏原本就是金*思專櫃的組長,所以與她就是同事關係。剛設點的生活工場需要專職的工作人員,而原來的招聘人員因表現不佳,未能妥善經營;後在雪敏的引薦下,好友阿萬遂成為生活工場在台南的首位開路先鋒。

早年的生活工場在鄧學中先生獨具眼光下,引進日本生活雜貨的概念,以進口溫馨、可愛、易把玩的商品為主,再加上創意的陳列手法,在當時可說是全新的業種。

我,又是如何與生活工場結下了這幾千個日子的緣份?

對生活雜貨我一點概念也沒有,說實話,我也沒興趣;我並不覺得自己的個性適合這樣軟調性的工作,反倒是書局的工作自在些。那時生活工場在金*堂設的點是所謂的單人櫃,因此工作時間長,休假也不易;’952月,我因地利之便抱著純玩票性質的心情,成了救火的工讀生。

事情就這樣開始了。

大概半年後,生活工場準備在台南設第二個點:位在中正路中國城地下街的《年輕貴族》。

事隔這麼多年,心中一直有個疑問:當初這2位啟蒙者怎會鼓舞我離開書局進到生活工場?適不適合挺重要的,不是嗎?那時候有提到升遷較快之類的,但促使我行動的是待遇較優--跟書局相較。升遷與否從來都不是我的選項。所以,我猜想應該就是現有人力的運用。(其實是我沒勇氣問真相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